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将51种病种/技术纳入国家监测的单病种范围,并制定了质量监测信息项,从质量控制和资源消耗两个维度来管理关键环节。此次发布的单病种监测范围不仅规模扩大,还涵盖了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儿童白血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并选取了眼科、口腔等社会办医活跃领域的代表性病种进行质控. 监测信息项的发布方便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并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单病种质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通过建立基于病种诊疗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旨在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但仅监测了11种病种.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原有的单病种质量管理范围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专家和实践者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很多管理者停留在关注死亡率等结局指标的层面,而忽视了过程指标。马旭东表示,在质量安全问题上,医院存在惰性,管理者通常关注如何从不合格做到合格,而忽视了从合格到更好的改进。此外,过程指标的采集是一个难题,因为医院需要调整管理方式来抓住这些指标. 过程管理是基于数据的,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 在过去,许多医院的电子病历只是简单的Word文档,不具备结构化的数据,因此无法采集过程指标. 而要将“假电子病历”变为真正的电子病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专家指出,电子病历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单病种质控具有重要影响. 2009年开始实施单病种质控时,由于当时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许多数值无法获取。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发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为国家版质量目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单病种质量管理系统并为日后相关疾病治疗指南或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及相关研究机构将进一步完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单病种质量管理系统提高过程指标的采集能力,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以确保单病种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